长白时评评论员 久泰平
近日,有网友发帖称,某平台推出了一款9.9元“惊喜数字”精准延误险。该产品规定,若消费者的行程延误时长精准对应一个随机数字,就可以获得300元的津贴。有消费者认为,该规定要求“一分不多,一分不少”,过于严苛;也有消费者认为,自己在购买的时候没有完全理解其含义,该规则存在误导消费者的嫌疑。目前,该产品已下架,但它所带来的思考远未结束。
从表面看,这款产品颇具创新性。将保险与概率游戏结合,用“惊喜”为航班延误这一不愉快体验增添趣味。然而,仔细分析其规则设计,却不难发现其中暗藏玄机。传统延误险多以“延误超过×分钟”为赔付条件,已形成公众共识,而这款产品却将规则改为“精确到分钟”,极大提高了获赔门槛,几乎将保险变成了彩票。
更值得关注的是其信息呈现方式。投保页面虽标注“起飞延误时长=××分钟整,可得300元”,但“分钟整”字样字体明显小于数字,在快速操作场景下极易被忽略。这种通过排版设计弱化关键信息的做法,虽形式上履行了告知义务,实质上却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。
从法律角度看,这种“精确到分钟”的理赔条件存在明显问题。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,经营者有提供真实、全面信息的义务,不得作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宣传。当一款保险产品的理赔条件近乎不可能实现时,其存在的合理性就值得质疑。法律专家指出,这种极低概率的理赔条件,使消费者难以获得公平交易,涉嫌侵犯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。
作为具有官方背景的出行服务平台,拥有亿级用户信任背书,更应珍惜自己的公信力。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,但创新不应成为打擦边球的借口。真正有价值的创新应当是基于用户需求、提升服务质量的实质性创新,而非在“几乎无法赔付”的规则上精打细算的文字游戏。
市场鼓励创新,但创新不能脱离基本契约伦理与公众认知底线。企业如果一味在条款设计上做文章,把“用户看不懂”当作免责挡箭牌,最终只会透支用户信任,损害品牌形象。当一项服务需要用户不断自省“是不是我没看清”,那问题从来不在用户,而在设计者的初心。
“精准延误险”的下架是一个正确的决定。企业应当从中吸取教训,坚守诚信底线,将精力用于提升理赔透明度和服务效率,而非设计几乎不可能实现的赔付条件,否则将是“饮鸩止渴”。监管部门也应关注此类“伪创新”苗头,明确保险产品设计的合规边界,防止“精准”变成“算计”。
初审: 罗丹 复审: 孙晓云 终审: 张彦梅 吉网新闻热线:0431-82902222
启恒配资-股票怎么加10倍杠杆-专业的网上股票配资-靠谱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