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35 年遵义会议后,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绝境。此时,红军兵力仅剩 3.7 万人,且经过连续作战,官兵疲惫不堪,弹药匮乏。而国民党军调集了 40 万重兵,在川、黔、滇三省边境布下天罗地网,形成了 “铁壁合围” 之势,企图将红军一举歼灭。在这样悬殊的力量对比下,四渡赤水战役的胜利,堪称中国革命史上最不可思议的军事奇迹。
绝境中的逆向思维
一渡赤水前,红军原定北渡长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师,却遭到川军重兵阻拦。此时,蒋介石判断红军必然沿长江东进,急令湘军、黔军沿乌江布防。然而,毛主席却反其道而行之,率领红军西渡赤水,进入川南古蔺、叙永地区。这一决策完全跳出了国民党军的预判,当敌军慌忙调兵西进时,红军已在川南站稳脚跟,为后续行动争取了主动。
二渡赤水更是将逆向思维发挥到极致。红军从川南突然回师东进,二渡赤水,直扑贵州。此时,黔军主力已被调往川南,遵义地区兵力空虚。红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克娄山关,重占遵义城,歼灭国民党军 2 个师又 8 个团,取得了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。蒋介石在战后惊叹:“红军回师贵州,简直是军事上的鬼使神差!”
动态中的兵力博弈
三渡赤水时,红军再次西渡赤水,佯装要北渡长江。蒋介石果然中计,急令中央军、川军、滇军向川南集结,企图将红军围歼于赤水河畔。就在国民党军兵力向川南集中之际,毛主席却指挥红军秘密东渡赤水(四渡赤水),迅速南渡乌江,兵锋直指贵阳。
当时,贵阳城内仅有国民党军 2 个团,蒋介石正在贵阳督战,吓得急调滇军驰援。而红军却虚晃一枪,绕过贵阳,直插云南,威逼昆明。滇军主力已被调往贵阳,昆明防守空虚,云南省主席龙云不得不急调各地民团驰援昆明。红军趁滇军回援之际,从容渡过金沙江,彻底摆脱了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。在这场动态博弈中,红军以 3.7 万人的兵力,牵着 40 万国民党军的鼻子走,创造了 “声东击西、调虎离山” 的经典战例。
绝境中的意志力量
四渡赤水战役中,红军面临的不仅是兵力悬殊的困境,还有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物资匮乏的考验。在赤水河两岸,红军时常在崇山峻岭中疾行,有时一天要行军百余里,官兵们脚磨起了血泡,饿了就啃树皮、吃草根,渴了就喝路边的泥水。但即便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,红军官兵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斗志和坚定的信念。
在娄山关战斗中,红军官兵迎着敌人的炮火奋勇冲锋,用血肉之躯撕开了敌军的防线;在四渡赤水的多次渡河行动中,船工们冒着枪林弹雨帮助红军渡河,当地群众主动为红军送粮送水,展现了军民鱼水情深。正是这种顽强的意志和人民的支持,成为红军创造奇迹的精神动力。
四渡赤水战役的胜利,是毛主席军事思想的光辉典范。在这场战役中,红军没有固定的作战路线,没有预设的战场,而是根据敌情变化灵活机动,在运动中歼敌,在周旋中求生。这种 “走打结合、避实击虚” 的战术,打破了传统战争的模式,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高超的军事智慧和战略眼光。
如今,当我们回望四渡赤水的历史,依然会为其不可思议而惊叹。在绝对劣势的情况下,红军不仅成功突围,还歼灭了大量敌军,彻底扭转了长征以来的被动局面。这一奇迹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,更是信念与智慧的胜利,它将永远铭刻在中国革命的史册上,成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、奋勇前行的精神象征。
无法复制的奇迹
美国西点军校研究四渡赤水战役,多次推演,得出的结论都是无法复制。在数倍于自己的敌人的包围圈中,硬生生的撕出一条活路。建国之后,毛泽东主席在会见英国名将蒙哥马利的时候,蒙哥马利夸赞毛泽东主席,说您指挥的三大战役任何一个都可以说是经典战役。但毛泽东主席却说,四渡赤水才是我的得意之作。
启恒配资-股票怎么加10倍杠杆-专业的网上股票配资-靠谱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